离岸人民币(CNH)是指在中国大陆以外流通的人民币,近年来其国际使用范围和规模显著扩大。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,2024年6月占国际支付的4.61%;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份额也从2019年的4.3%增至2022年的约7%,排名由第八位升至第五位。各国央行、商业银行和企业日益增加对离岸人民币资产的持有,用于贸易结算、投资融资和外汇储备多元化。
一、各国央行与机构持有离岸人民币概况 目前已有超过80个国家的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。根据IMF数据,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,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币资产总规模约为2452亿美元,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.14%。其中,俄罗斯央行是最大持有者,在2021年底已持有人民币逾1050亿美元,占其外储的17%;巴西持有约174亿美元,占其外储的5.37%。此外,瑞士、墨西哥、以色列、智利、南非等国也有不同程度的人民币资产配置。 二、国际金融机构与企业参与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已在全球27个国家/地区指定了31家人民币清算行,其中多数由中资银行担任,如中国银行、建设银行等在伦敦、新加坡、法兰克福等地的分行。部分外资银行如J.P. Morgan也承担清算角色。国际大型银行如汇丰、渣打在CNH市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,为全球企业提供人民币账户、跨境汇款、贸易融资等服务。摩根大通也开展CNH交易。跨国企业如麦当劳、戴姆勒等曾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“点心债”,部分企业还通过香港等地持有人民币资金池,用于跨境结算与避险。 三、持有CNH的动机分析 各国和机构持有CNH的动因主要包括:第一,促进贸易结算与降低汇率风险,尤其是对中国贸易量大的国家。第二,配置人民币资产以获取多元化收益,中国债券市场利率相对较高具有吸引力。第三,出于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考虑,尤其是在美元金融武器化背景下,如俄罗斯等国增加人民币比例以规避西方制裁风险。第四,政策合作推动,包括货币互换协议、人民币清算安排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的人民币融资需求。 四、CNH交易与结算规模 2022年,银行代客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到42.1万亿元,同比增长15.1%。到2023年前三季度,跨境人民币收付达38.9万亿元,同比大增24%。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在2023年达到5.8%,超过欧元,跃升至第二位。SWIFT报告显示,人民币在2024年6月占全球支付的4.61%,居全球支付货币第四位。 离岸人民币的结算主要集中在香港,新加坡和伦敦也紧随其后。香港处理了约75%的全球离岸人民币支付。新加坡的人民币存款在2024年已达2560亿元,同比增长84%。伦敦是欧洲人民币交易的枢纽,2022年处理了全球约39%的人民币即期外汇交易量。台湾、韩国、卢森堡、巴黎等地也构成第二梯队的人民币结算中心。 五、CNH市场产品与规模 离岸人民币存款是衡量市场活跃度的重要指标。截至2022年末,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为1.5万亿元。香港占比最大,存款达9800亿元;新加坡达2560亿元;台湾约为1660亿元。 CNH融资市场也日益活跃。2023年,点心债发行规模达到5500亿元,熊猫债发行突破1500亿元,双双创下新高。香港与新加坡等地还推出人民币股票双柜台、ETF、REITs及利率互换等衍生产品,提升了CNH市场服务投资者和企业的功能。 六、近年发展趋势 过去五年,人民币国际使用显著增强,支付和储备货币地位稳步提升。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排名由第六升至第四,在全球外汇交易中升至第五位。离岸市场功能也日趋多元,从最初的贸易结算,拓展到投资、融资、储备功能。政策方面,中国持续推动金融开放与制度建设,如扩大“债券通”、QFII额度开放、新增离岸清算行、CIPS系统优化等。 香港继续巩固其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,推出多项新机制和金融产品,如人民币债券、ETF、利率互换等;新加坡则强化其在东盟的人民币结算中心功能。伦敦和巴黎等欧洲金融城市,借助本地清算行和资本市场工具,拓展人民币业务在欧洲的影响力。 七、小结 离岸人民币市场近年来显著扩展,全球持有CNH的国家与机构数量不断增加。其背后反映的是全球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认可和需求,特别是在中美博弈、贸易多元化和储备多样化背景下,人民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。随着更多政策推动与市场深化,CNH市场有望继续扩大其影响力,并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占据更加稳定的一席之地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